应回来。
周瑞感觉分外得心应手,不再有以前那种管理上的“钝涩”感。
以前转一圈,发现三个麻烦,再转一圈,又发现新的三个麻烦。
一轮一轮,和地里的韭菜一样,永远收不完。
现在,他只需要在高空平台处,就可以依托良好的视野和无人机反馈的信息,感知到所有正在发生的问题,和即将发生的问题。
周瑞在高空平台,双手不断的变化,发出一道道指令。
这种控制,主要还是以观察为主,不像是之前“智能指挥官”演练的那样,操作繁琐,还讲究时效性。
所以周瑞非常得心应手,甚至不需要开启专注时间或者“金息”。
同时工作的才几十架.洒洒水啦!他可是曾经1VS1500的男人。
有着“知行合一”,这种以指挥为主的工作方式,一样可以为他带来大量技术收获,
而“化繁为简”,则可以让他忙中有序,对工程的脉络如观掌纹。
云房门口,闻讯来参观的林广荣等蓉飞高层,推了推眼镜,也是纷纷感慨
“怪不得周总师之前一年都在搞什么无人机最早我也觉得杀鸡用牛刀了.原来是这么厉害的技术么?”
“这种方式,我们能应用在其他项目上么?”
“很难吧,毕竟周总师的指挥工作很复杂”
“哪怕退而求其次呢?只实现一小部分功能?”
就连对“智能机械战”非常熟悉的杨如彬,也没想到可以这么用.
有了“智能无人机”的帮助,云房的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
不,是有了恐怖的提升。
一周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房”之中,一个庞然大物的骨架,越来越完善。
巨大的翼展,几乎填满了云房的横跨宽度。
钢筋铁骨,鳞次栉比,充满了工业的美感。
周瑞站高处,感慨着“鲲鹏”的巨大。
光看设计图没有直观的概念,而此时.
普通人从左边跑到右边,都得十来秒,左右两边各站一个人说话,都得靠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